熱情只是火種,沒有成就感做為燃料,就算是奧運選手也無法持續燃燒

這屆東京奧運如火如荼進行中,台灣選手的表現非常亮眼,獎牌數寫下破歷史新高。

如果連羽球排名世界第一的戴資穎,都曾經在小學六年級放棄羽球一段時間,還跑去玩扯鈴,顯然,沒有持續加入「成就感、滿足感」這種柴火,熱情也可能熄滅。


在看過許多選手的深度訪問或報導的內容,把訪談拆解開,只要是關於選手本身的描述,大概都脫不了這幾種「套路」,而且答案都很類似

  • 從小就OOO, XXX,所以到拿獎牌的時候,多半都有5年、8年、10年以上的努力
  • 驚人的練習強度
  • 曾經低潮或想放棄

如果把運動員這個主題,換成其他的台灣之光,大概也不脫離這些元素。

但是,「長時間」+「高強度練習」+「低潮」這些所有人都無法擺脫的元素,都很累很負面耶,所以那個能夠抵抗這些負面回饋,讓選手持續往前的正向力量到底是什麼?

再回到這些訪談文章,這些正向的力量說成大白話,就是「一開始有興趣,後來發現做得比別人好所以很開心」,這些力量多半是來自選手自身,也有固定的進程

  1. 一開始因為喜歡而接觸,例如跟朋友一起打球。或是被別人強迫接觸,例如在學校鬧事被老師抓去運動。
  2. 經過一定的練習、訓練,發現自己比別人表現更好,而獲得成就感
  3. 這些成就感足以解決自己的懷疑、解決外部環境的問題,就讓自己更篤定的朝目標前進
  4. 成就感不夠高、或是外部動機消失,當碰到低潮或是瓶頸就會離開。然後就看有沒有其他的契機讓他重新找回原始的感動。
桌球國手林昀儒在10歲時獲得比賽冠軍接受電視採訪

簡單來說,就是「接觸、開始執行」、「獲得成就感」、「追逐心中的終極目標」。所以,做得開心跟做得好,熱情和成就感,本質上是同樣的,只是一個是表象,一個是核心。

話說回來,要找一份終身志業比較難。而且即使是這些頂尖運動員,也會有懷疑和低潮的時候。如果連羽球排名世界第一的戴資穎,都曾經在小學六年級放棄羽球一段時間,還跑去玩扯鈴,顯見自我懷疑原本就是尋找熱情必經的過程。

而且成就感,必須來自於達成一些目標來建立,或更簡單的說法,就是超越其他人。沒有某種程度的超越,在群體生活的社會中,成就感很難建立。

這種力量和思考的方式,其實很適合用在找工作上。

要找一分做得開心、做得好的工作,比起成為一位頂尖選手來得容易太多。畢竟你不需要打敗所有的人,你只需要打敗一小群人就夠了,所以你可以有點興趣、花點小時間,就可以換取就職場來說很划算的快樂。但是即使再簡單,如果要能夠做得開心,還是一樣得用這三個方式,也就非常夠了。

首先你得去接觸,覺得什麼工作可能會讓你有興趣,就去嘗試,不要害怕你現在有什麼不足。再多的不足,都可以從頭學起。你必須要想辦法獲得一些成就感,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試著挑一個假想敵,然後做得比他更好,一次一個。如果真的無法獲得成就感,或是你認為名實相符的報酬,就請篤定的換跑道,也許是換公司,也許是換工作內容,總之不要持續待在沒有讓你獲得任何成就感的地方。

一旦你發現在這個工作上,你獲得的成就感,可以讓你排解工作上的壓力、不滿等負面情緒,那大概就是你的職場最佳落點了,也就是當別人問你「為什麼」,你心理卻是很篤定的覺得「為什麼不?」

創業呢?比起找工作,創業難度會更高,更接近運動員追求獎牌了。主要還是創業的存活率低於5%,但同時風險卻又超級高,因此需要添加更多、能夠更猛烈燃燒的材料去燒出這股熱情,也必須更謹慎、更有耐性的處理所有細節。關於創業相關的議題和想法,往後再陸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