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lcon Smart Bubble Tea System

就是你了皮卡丘:介於鬧劇和熱血漫畫之間的第一份工作

不是,第一份工作不是賣奶茶,沒那麼快。

與其順著殘缺的規劃,沒有什麼好損失的我,就讓小學寫過的作文「我的願望」來告訴自己該怎麼做

我對「動手做東西」的喜好,從小學就很明顯,像是做模型就是少數能讓我安靜很久的事。

後來發現除了做出來,我對於「把東西做一些修改」更開心,因為改過的部分如果運作良好,會覺得那是自己弄好的,很有成就感。所以我做完文具店的橡皮筋動力模型飛機,就開始自己用保麗龍,做出各種形狀的飛機,然後看他飛不飛得起來。當我小學六年級,第一次接觸電腦程式,用BASIC程式語言,在螢幕上畫出一些線條,接著把老師的程式作一些小修改,畫出一個不同於老師的範本樣子,我就覺得這東西實在太好玩了,雖然我其實還是不太懂程式語言。

接下來的國中、高中、大學,跟軟體其實是絕緣的,荒廢了小學學到的,也沒有增加新的技能,反而程式作業經常搞不定,只好抄同學的來交差。

大學讀的本科系,土木工程以及交通工程,都在接觸一些業界的實際狀況之後,確定了那些領域都不是我想做的事情。因此,直到即將退伍,眼看就要投入職場之前,我非常清晰的知道我不要做什麼,可是我有興趣的東西,卻又沒學會,所以我完全不知道我要做什麼。

2000年即將退伍之際,美國.com第一次泡沫化正在發生,但台灣相關產業還在泡沫化前的狂歡,非常的欣欣向榮,三天兩頭有新貴上報紙。我就想說,反正土木交通我都不想去,沒把寫程式學好又一直是我的遺憾,於是就直接做了一個毫無縝密思考可言的決定,就是「我要投入合乎興趣又充滿前景的軟體產業」。

這很明顯是日本熱血漫畫看太多,畢竟盤點自己配備的武器和技能,就只有小學在螢幕上畫線程度。概念上,這相當於在家裡的浴缸泡澡,然後大喊我要成為航海王的意思。

不過反正也沒其他更離譜的路可以走,於是報名了資策會的電子商務軟體開發課程,各種不同的課程之中,特地選了個內容最豐富,時數400多個小時,總共要半年才能上完的課程。厚臉皮的跟老爸要了學費,退伍直接到資策會中央大學校區報到,對了,那個宿舍沒有冷氣,從小沒住過校的我,卻住了一整個炎熱的夏天。大概是剛退伍吧,真耐熱…

半年之後,我就帶著心中那個小學生的嚮往,以及退伍後半年習得的技能,正對著網路泡沫化前的浪尖,就這樣衝進職場 XD

技能補足到一個程度了,那應該要仔細的評估,來選擇我的第一份工作吧?呃…並沒有

我選公司就只用了兩個原則。

  • 因為當年筆電很貴也相對少人有,所以我用「公司有沒有配筆電給我」當作基本篩選條件,篩到剩下兩間公司
  • 第二條件,則是「我要成為本土公司的早期員工,上市領股票發大財,也不要去外商拿個高25%的死薪水」,所以我排除掉待遇優渥的外商,選擇了本土廠商。

結果,筆電是真的,領股票發大財則是紮紮實實的沒有發生,哈哈哈。

回頭看看過去的自己,覺得這還真是一方面出乎意料,一方面又覺得不意外。出乎意料的是,我居然會被一台筆電就收買了,用這麼蠢的理由篩選公司。不意外的是,這個決定無腦的程度,和「我憑著小時候的嚮往就決定跳入軟體產業」,顯然是同一顆腦袋無誤。

這根本是個毫無章法的「尋找第一分工作」經驗吧?

讓我們快轉一下。時間來到2011年左右,距離第一支iPhone發表的4年後,我的App軟體公司因為擴大而開始招募菜鳥工程師,因此陸續也面試了一些應屆畢業或是屆退的年輕人。有些學生真的非常認真且優秀,在學校參加比賽、做專題,而且得到相當不錯的成果。此外,對於產業的期望,自己的職涯規劃,都找了很多資料。求職前的準備跟我當年根本天差地別。

但是,畢竟他們對於產業和職場的認知,多半還是來自於報章媒體,或是經驗分享這類的間接經驗,因此多半有偏誤。而基於偏誤的資訊做的規劃,當然也會跟著偏。其中最大的偏誤,就是「倖存者偏差」,他們把報章雜誌上的特例甚至是業配文,以及萬中選一的優秀學長姊,當作是常態,然後把殘酷又真實的常態,當作是自己一定沒這麼倒楣會碰到的特例。

有準備但資訊錯誤,和沒準備/胡亂準備,結果都是去到一個陌生之地,差別只是「我知道他是陌生之地」和「我以為我不是在陌生之地,但我實際上就是在陌生之地」。那麼也許,會有別的方式,更適合找出第一份工作的求職準則來加以遵循。

雖然是誤打誤撞,但是我覺得我真的找到了那個更好的原則。順著你的感覺,哪件事情會讓你即使過程痛苦、很累、很不爽,你也願意忍受,只為了完成時的滿足感,那就往那個方向前進吧。畢竟,你也不知道你想做什麼、可以做什麼。

因此,如果你是正在尋找第一份工作的新鮮人,甚至是已經開始工作,但是未滿兩年的新鮮人,覺得茫然、沒有什麼想法,對一些可能的工作,喜歡或是不喜歡的感覺也並不那麼明確,也許可以這三個原則,來協助自己找到合適的產業與工作:

  1. 找一份工作的條件,是這份工作要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讓你獲得跟這個工作相關最多的資訊這些資訊,可以是蒐集產業的真實情報,也可以是測試自己內心真的覺得有趣,願意投入心力的事情。

    工作的頭兩年,真的可以盡情的嘗試與探索,不用太在乎每份工作的時間長短,絕大部分並不會影響你日後求職,因為你這兩年只是菜鳥,工作上能累積的東西都不會太大,拋棄重來對之後的公司也是無關緊要。

    如果真的很擔心,往後求職,可以直接在履歷上將這段時間留白,隨便搪塞一下就好。如果在這兩年當中,每分工作能有一些累積,或是完成一件可以寫在將來的履歷的事情,當然是錦上添花。但是如果這個代價是讓你放棄很多探索,那你應該毫不遲疑的選擇探索而非去完成什麼菜鳥里程碑。

    這個原因非常的簡單,當企業主在看新人著重的是潛力,程度差只是剛好而已。因此,企業主更想看到的是「你發明了一種新的做法,可以用3倍的速度產生文件」之類的展現出你的潛力的表現。至於你很努力加班,以一個菜鳥的身份,做了三個菜鳥的工作量,工作本身不但對企業主沒意義,你反而很強烈的表達了你就是個賣時間而不是賣大腦的低階人力資源。

    所以第一份工作來說,重點就是趕快能讓你搞清楚比學校科系選擇多一萬倍的職場究竟是怎麼回事?有什麼規矩跟學校不一樣?並且試著找到自己的興趣。其他的都相對不重要。
  2. 在不違背探索的目標之下盡量選擇高薪的工作。因為這代表公司有足夠的資金、資源,因此你會有較高的機率,可以體驗到良性的、正規的、高規格的工作方式,這對將來在工作上的視野有絕大的幫助,也直接影響了你多快可以擔當大型專案的負責人,或是將來自己創業資源有限,必須要做一些犧牲的時候,知道哪些可以犧牲,哪些不行的知識。但還是要強調,探索還是第一,如果有一個你覺得更合適你的工作內容,就算薪水稍低,也值得優先嘗試。
  3. 如果產業的大方向已經找到,那麼接續的幾份工作之間,就可以找有連慣性、有相關的工作內容無論這個相關性是互補,還是在同一個主題的更深入鑽研。這樣就可以在蒐集資訊的同時,兼顧經驗、技能的累積。如果真的無法連貫,那就要利用工作之餘,自己主動進行對下一份想爭取的工作有意義的事情,如此當嘗試與摸索告一段落之後,就可以更有機會進入自己想去的公司,並擔任想要擔任的職位。